养生时光轴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传统养生轴    你的位置:养生时光轴 > 传统养生轴 >

养生传承 【王国三:慢性萎缩性胃炎】

发布日期:2024-12-06 20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67

原创 更多精彩内容尽在 觀心齋且亭讀醫筆記 2024年12月05日 13:00 河南

萎缩性胃炎与中医胃痞相类,其证情多端、错综复杂,病因有寒邪所袭、热邪所伤、七情失和、湿浊留着之不同,病机有升降失调、运化失司之各异,证型有阴阳虚实寒热之分,患者有年龄、性别、体质之别。虽然如此,胃痞和其他疾病一样,也是有规律可循的。研究和探索它的治疗规律,并通过临床实践证实此规律的客观性,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一、湿热胃痞

本病患者多素体痰湿内盛或饮食无节、恣食肥甘,或惊恐忧思,或暑热内侵,以致脾不运化,胃失顺降,痰浊内生,郁而化热,湿热交蒸,聚而为患,故胃脘痞满胀痛,不思饮食,且湿浊之邪逆于上则口苦,注于下则肛门灼热。湿热困脾,运化失司,则大便溏薄,或黏滞不爽,或干结不行。湿热阻于中焦,清浊升降失常,清阳不升,浊气上逆,蒙蔽清宫,则头目眩晕,头重如裹。湿浊之邪留于肌表四肢,则身体重着困倦。湿热内侵,则舌尖红,苔黄厚腻,脉象数滑。治宜清热除痰,芳化利湿,调气祛瘀,当用清胃饮:瓜蒌、黄连、清半夏、酒大黄、蒲公英、茵陈、藿香、通草、厚朴、丹参。
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中满者,泻之于内。”痰浊湿热之邪,留于中焦,困于脾胃,必当用瓜蒌清热涤痰,消痞开胸。黄连、酒大黄助瓜蒌清热,酒大黄又能通行地道,使湿热之邪从下而去。半夏燥湿,助瓜蒌祛痰。半夏与黄连、大黄同用,能开痰热之互结,一寒一温,有相反相成之妙。通草、茵陈淡渗利湿,与大黄、黄连相伍,一者清热于湿上,一者渗湿于热下,使困脾扰胃之湿热痰浊分离而去,中焦运化自复其常。然而中州之湿,非芳化之藿香不易去;湿阻之满胀,非厚朴之下气宽中不易除。蒲公英配合诸寒药以解毒清热。所谓“新病在经,久病入络”,湿热之邪,日久入于络脉,使络脉瘀阻不通,丹参恰能发挥其化瘀活血之功。诸药相伍,相辅相成,共同发挥其治疗作用,使湿热之邪尽去,脘满痞胀自除,中焦转输敷布之功自复。

二、气虚胃痞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365站群VIP

素体脾胃虚弱,或病后中气不足,或误用攻下克伐之剂,戕伤中气,以致胃气虚损,纳化失常。因而胃脘痞闷,似胀非胀,无饥饿感,食已胃脘结滞。中气久虚,精微不化,输布失职,运化失司,故倦怠乏力,气短懒言,大便溏泻,食少纳呆,胃脘隐痛,喜热喜按,舌质淡胖,苔薄白,脉象沉弱无力。因此型以中气虚损为本,表现以胸脘痞闷为主,故当以补益中气,降浊升清,理气消食为治,首选方药当为益胃汤:黄芪、太子参、茯苓、山药、清半夏、木香、砂仁、陈皮、生山楂、当归。
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说:“劳者温之……损者益之。”此证不仅中气虚损,而且中阳下陷,当以甘温药物,温养脾胃,补益中气,故首选具有双重作用的太子参、黄芪补益中焦虚损之气,气得补而清阳自升。清阳复位,则升降之机转为正常。胃气不充,脾气亦虚,脾虚则水湿运化无能,故用淡渗的茯苓、健脾的山药、燥湿的半夏,以除过盛之湿邪,助脾胃之运化。胃之浊气不降,则气无不滞,用木香调理,则气滞自去。中气虚者胃不强,加砂仁醒胃进食。黄芪主静、陈皮主动,动静结合,使黄芪补而不滞。生山楂健胃消食。胃为水谷之海,气血生化之源,源亏流自乏。上药益气补中,再加当归养血调肝,使肝血不损,则胃无可侮,胃气复,浊气降,中气自健。

站群论坛

三、阳虚胃痞

禀赋不足,脾胃虚弱,饮食不节,脾胃损伤;郁怒伤肝,肝气犯胃,或寒邪内袭,中阳被戕,致使中气虚弱;纳运不健,胃失温煦,中寒内生。以上原因皆可导致痞满,食欲不振,食则易饱,食后腹胀。阳虚寒盛,胃失通降,则胃脘隐痛,喜温喜按,遇冷加重。胃为水谷之海,气血生化之源,胃气虚损,纳化失常,生化之源缺,日久气血虚弱,必神疲懒言、倦怠乏力,舌必淡嫩,边有齿痕,苔薄白,脉必沉细无力或沉迟。脾主四肢,阳气虚衰,不能达于四末,则肢冷畏寒、手足欠温。脾运失司,则大便溏薄或初硬后溏。综观诸症,均为中焦虚寒,阳气不足的表现。治当温阳益气建中,宜温胃丹:炙黄芪、桂枝、陈皮、赤芍、白芍、炙甘草、高良姜、炙香附、大枣、饴糖。

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曰:“脏寒生满病。”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审其阴阳,以别柔刚,阳病治阴,阴病治阳。”中焦虚寒,营卫气血生化乏源,则肝失所养,导致肝血亦虚,因而成为土虚木亦虚之势。王肯堂谓:“脾居四脏之中,生育荣卫,通行津液,一有失调,则失所育所行矣,必以小建中汤温健中脏。”胃为卫之源,为荣之本。是以卫为阳,补之必以辛;荣为阴,益之必以甘。辛甘相合,脾胃健而荣卫通。黄芪味甘,炙甘草亦甘,甘能补胃,胃气复则气血有所从生。桂枝、生姜温中通阳,逐散里寒。赤白芍药敛阴和营,对津液不通者,可收而行之。饴糖补脾胃之虚,大枣、炙甘草与之相伍,能更好地发挥补益之长。高良姜性味辛热,是温胃散寒之上品,与桂枝、生姜相伍,有温中通阳相须之妙。香附入肝,开郁散滞,陈皮入脾,调理气机,庶使中焦阴寒之邪消散,脾胃之阳气自复,胃痞等症自除。

四、阴虚胃痞

胃热素盛,或气郁化火,或寒邪化热,或温热病之后,或长期使用温燥之剂,或肝阴虚、肝阳亢,耗灼胃阴,下及肾水,均可致胃液枯槁,郁火内盛,进而导致胃功能紊乱,纳化失常,升降失司。胃阴耗伤,则口干舌燥;阴伤肺燥,则大便干结;浊气上逆,摄纳失职,则胃脘痞胀,食欲不振,似饥不欲食,或纳呆干呕;阴虚而郁火内盛,气逆于上,故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或苔花剥,脉沉弦或细数,且易手足心热、胃脘隐痛或灼痛。当取养阴益胃法,治用养胃合剂:白芍、甘草、山药、炒薏苡仁、丹参、百合、佛手、枳壳、生山楂。

叶天士谓:“阴邪之势,其来必速;郁火之气,由渐而剧也。”阴虚胃痞常与郁火并行,因此《顾氏医镜》主张,治疗上当以芍药甘草汤为基本方,随症加减。芍药酸寒,敛阴泻肝又能养肝血,与补脾缓急的甘草配伍,酸甘化阴,能较好地柔肝缓急,益阴止痛,兼清肝火,如此则阴液得滋,郁火得制。山药补脾益阴除热,炒薏苡仁渗湿泻热,百合敛气除热利湿,三药一方面协助芍药、甘草清泻郁火,一方面又益阴除湿。佛手调气机,芳化醒胃。枳壳下滞气,开胃进食。丹参入胃,通利血气,使经脉无瘀。生山楂甘酸咸平,健胃消食。诸药相伍,益胃阴,制肝火。药后胃痞得除,余症得去,纳化复其常,升降复其位。

胃痞是胃病诸证中之一种,上述四种是胃痞常见的类型,选用的方药经过临床反复验证有效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摘自《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·内科专家卷·王国三》(第二版),蔡春江主编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传统轨迹 (新)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

下一篇:现代发展 五红汤的正确配方:补气养血的传统良方

Powered by 养生时光轴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