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4-11-06 08:39 点击次数:142
“一觉醒来,我走不动路了!”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近日,32岁的高先生起床时发现自己趾关节异常肿痛,难以正常行走。于是他挂了一个风湿免疫科门诊。医生询问后得知,高先生前一天因工作太忙,没时间吃饭,好不容易等到忙完了,因太饿,竟一口气喝下4碗老鹅汤,吃下10个月饼。
经检查,医生排除了其他病症的可能,判断为痛风急性发作!
何为痛风,为何表现如此强烈?
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血液科主治医师余谦
365建站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血液科主治医师余谦解释,痛风是一种晶体相关性关节病,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(或)尿酸排泄减少,导致机体血尿酸水平升高,单钠尿酸盐(MSU)沉积所致的代谢性风湿病。
“目前痛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4点。”余谦介绍,一是男性患者血尿酸浓度大于7mg/dl(即416μmol/L)以上,女性患者血尿酸浓度大于6mg/dl(即大于356μmol/L);二是如果尿酸结晶导致相关性的关节炎,伴有或者不伴有尿酸性的结石,或者是肾脏病变,同时排除风湿热、丹毒、蜂窝组织炎、骨性关节炎、创伤性关节炎;三是用关节腔积液或者痛风石做活检,提示成分是尿酸盐结晶为“金指标”,就可以诊断为痛风;四是如果病人的关节超声检查提示有双轨征,或双能CT提示关节腔内有尿酸盐结晶,也可辅助诊断为痛风。
当前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的改变,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,且呈现低龄化趋势,很多年轻人也被痛风“盯”上。据《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》显示,截至2020年,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人数约为1.77亿,其中痛风患者约为1466万……
小潘今年30岁,是痛风“资深”患者。
“疼起来真要命”“感觉有东西要从骨头缝硬钻出来”“晚上痛得睡不着”……据小潘介绍,患上痛风后,他经常在大半夜被痛醒,一旦发作起来,剧烈的疼痛会使他无法直立行走,需要拄拐上下班。豆制品、海鲜、牛羊肉等基本与他无缘,但如果没忍住吃了,当天晚上就会痛风发作。“知道痛,但就是忍不住,发作了又开始后悔。”
“痛风发作,受累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。”余谦介绍,痛风通常在晚上发作,最常影响大脚趾(第一跖趾关节),但也会影响踝关节、膝关节、腕关节、手指关节等,患者可能因为疼痛而无法行走或无法使用受影响的关节。
痛风发作时疼痛感强烈,让不少患者谈“痛”色变。余谦提示,痛风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,包括遗传因素,饮食因素、酒精摄入、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,以及药物因素和因肾脏疾病、高血压等导致尿酸代谢异常的疾病因素。
“痛风发作通常在几小时达到高峰,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,如果不进行治疗,症状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。”余谦表示,一般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,以及合理用药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痛风的发生和发展。
至于具体如何避免痛风发作?余谦说,痛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急性发作、降低血尿酸水平、预防痛风石形成和关节损害,以及管理相关的并发症。
他建议,首先要调整饮食习惯,限制酒精摄入,大量饮水,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,如动物内脏、海鲜等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和低脂肪的食物,限制红肉和海鲜的摄入,尤其是嘌呤含量高的食物,同时要减少高果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。
其次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避免熬夜,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。超重和肥胖也会增加尿酸的产生和减少尿酸的排泄,减轻体重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,并减少痛风发作的次数,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诱发痛风发作。
此外,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、中医调理等方法,帮助降低血尿酸水平,并减少痛风发作。
“痛风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、生活方式的改变、定期监测和长期管理。通过这些措施,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,减少痛风的发作,提高生活质量。”余谦说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飞羽
编辑 郭睆秋
二审杨韬
三审 周文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