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1-24 09:39 点击次数:149
图片
笔者以及内经难经甲乙经等古籍择其精要,编撰了((古典针诀系列,共分为12个部分)),今晚我们讲授第一部分——头部针诀的解说和具体应用。
囟会玉枕穴,头风立时松。
申脉连金门,神庭有奇功。
痰饮风池刺,无痰合谷容。
丝竹透率谷,头风一针同。
若然灸风池,亦见疗效宏。
悬颅携颔厌,针在偏头中。
头痛难禁时,强间并丰隆。
束骨连天柱,项强及恶风。
温溜和期门,项强伤寒同。
偏正针列却,太渊泻可充。
风伤项急时,风府意浓浓。
承浆头项强,头剧丝竹空。
偏正泻列缺,后溪气息通。
头晕并目眩,风池指下逢。
脑晕兼目赤,攒竹泻之成。
伤寒头痛者,外关显奇能。
头项难回顾,承浆风府声。
疬疮从何治,五里臂臑争。
若是瘿气者,浮白了无痕。
头痛有眩晕,百会且相从。
乳鹅少商血,瘰疬海天朋。
攒竹沿皮刺,可治眉间疼。
若并眼昏疾,不避头维锋。
囟会玉枕穴,头风立时松 囟会连于玉枕,头风疗以金针。(百症赋)就病程来说一般比较长,时发时愈,起伏不一的慢性头疼,我们用祛风、清头目的囟会穴)及祛风明目安神的玉枕穴,二者相合以可以祛风活血,制止疼痛。其中囟会穴是局部经验用穴。具体应用,大家可以提问。
申脉连金门头风头痛,刺申脉与金门。(标幽赋)
头风头痛可刺申脉穴(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,是阳侨脉之起点,膀胱经、阳侨脉皆入于脑,膀胱经别又通於心,心主神明,脑为元神之府,故申脉穴又有调理心神、安神定志、通窍止痛的功效)和金门穴 金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郄穴,又是阳维脉交会的第一个穴,因此可以治疗膀胱经及阳维脉的病证。
主治后头痛为主。
神庭有奇功神庭理乎头风。(玉龙赋)头风呕吐眼昏花,穴取神庭始不差玉歌:玉龙歌)
神庭督脉、足太阳、阳明之会,宁神醒脑 可取神庭穴沿皮下透刺五分,先补后泻。
(手法没有听清,语速太快,没有听清)
痰饮风池刺,无痰合谷容目眩要觅于风池。(通玄指要赋)
偏正头风痛难移,有无痰饮细推观,若然痰饮风池刺,倘无痰饮合谷安。(玉龙赋)
风池为治风之要穴,为手足少阳、阳跷、阳维之会穴,少阳为枢,跷主矫健,阳维维系诸阳而主表,肝胆相表里,内寄相火,为风木之脏,极易化火动风,故风池对内风、外风所引起的头痛疗效不错。
在这里,如果头痛属痰饮型,多属慢性头痛,取风池为主穴;如果不属痰饮型,多为急性头痛,一般取用合谷为主进行加减。
合谷穴,作为一个大穴,比如现在的泽田合谷、董氏奇穴的大穴灵骨,都是合谷穴的延伸应用。大肠经腧穴头面,五官,咽喉病,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。针感以胀、麻居多,向手指或肘、肩部放射,有的可傳導至面部。是治疗头面诸疾的主要配穴,合谷在这里可升而可散,清热散风通络,是清理上焦的第一要穴,因其清扬之气上而循之,且头为诸阳之会,清扬之气者,皆能上走头面,以其清散作用,而开窍止痛。在这里请注意合谷穴的刺法。
丝竹透率谷,头风一针同偏正头风痛难医,丝竹金针亦可施, 沿皮向后透率谷,一针两穴世间稀。(玉龙歌)。
治疗可针刺丝竹空,沿皮向后透率谷以止痛。丝竹空是手少阳三焦经穴,因能调理三焦气机,又且为局部取穴(偏头痛侵犯少阳经,故治疗偏头痛时常用胆经及三焦经诸穴加减共疗偏头痛,三叉神经痛,面神经麻痹,眩晕,在针法平刺0.5~1寸,局部酸胀,可扩散至颞侧头部。
若然灸风池,亦见疗效宏头风头痛灸风池。(胜玉歌)风池穴在项侧,凹陷如池,最为风邪聚集之处,也是治疗风证之要穴,凡以“风”字命名穴位者,皆有祛风作用。也因为该穴具有祛风解表,清头明目,健脑安神之功。所以可以主治头部诸疾,这里的治疗主要是风寒稽留的头痛和头晕。
悬颅携颔厌,针在偏头中悬颅、颔厌之中,偏头痛止。(百症赋) 取足少阳胆经的悬颅(偏头痛常用的局部取穴之一)取其通络消肿,清热散风的作用和治疗偏头痛的要穴颔厌以清热散风,通络止痛。共凑其功,以治疗偏头痛。
颔厌穴,但常被头维穴取代,因为头维穴在前侧发际交界处直上0.5寸处,较颔厌来的好记,故治疗偏正头时多用头维穴,然必要时亦可用頷厌穴做为局部取穴的穴位。这里介绍的还是以局部取穴为主。
头痛难禁时,强间并丰隆强间、丰隆之际,头痛难禁。(百症赋)由于痰火上扰而起的痰厥头痛,丰隆穴与董氏奇穴四花外穴相近,在丰隆附近点刺对於血压高及坐骨神经痛,急性肠胃炎等均有特效,对偏头痛、耳痛等亦均有卓效。我们在这里可以参考四花外穴的应用,而完善自己的治疗。
丰隆穴的作用,都是在祛痰化湿的作用上,“痰者,生于脾聚于胃也”,而丰隆是胃经走入脾经的络穴,凡胃经之疾,皆有所用。 强间在临床上,常被百会、风府所取代,其作用与经络的疗效基本一致。
二穴上下呼应,可获止痛之效。
再次强调,痰火上扰而起的头痛是这个穴组的主治范围。
束骨连天柱,项强及恶风项强多恶风,束骨相连于天柱。(百症赋)头项强痛、怕风的病,应取束骨(灵枢杂病篇说:“项强不能俯仰者取足太阳”,取的就是束骨穴,用束骨穴治疗项强不能前后运动者,确有卓效。
当然,前后不能活动者还是以承浆好用。临床应用束骨穴治疗后头疼痛,效果显著而迅速,是因为后头为膀胱经循行区域,因此应用束骨治后头痛确有特效。
台湾文献歷代医家治疗头顶痛均以涌泉為主穴,但在临床上以束骨穴来治疗,效果较涌泉尤有过之而无不及,此亦与经脉之循行有关,盖膀胱经会於巔顶并入于脑,因此有特效。
胃经的头痛难忍是其临床一大特色。其通经活络,清头明目。五输穴之输穴,五行属木。
天柱以清头明目,通阳疏卫而取效。针法以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胀,针感可扩散至整个后头部为要点,但不可向上斜刺,以防造成延髓损伤。治疗偏头痛,可针刺或温灸患侧的天柱,或点刺出血,疗效均其绰越。
温溜和期门,项强伤寒同审他项强伤寒,温溜期门而主之。(百症赋)外感寒邪侵袭肌表,出现头项强痛而恶寒等,针刺温溜(温:温热也,指阳气;溜:与留相同意思,同时含有停留、通流之意。温溜穴為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,表示本处為气血深聚之处。手阳明经脉乃是多气血的经脉,阳气温热,本处為阳气所注,脉气流注至此而深入,故称之為温溜。温溜穴為大肠经之郄穴,所谓「郄」者「隙」也,亦即骨肉之交,气血深集之处,因此临床上对於病人气血不易宣散而导致疼痛者,往往可以藉著针刺郄穴的效果驱除邪气,补充正气,达到化瘀止痛的立即疗效。大肠经腧穴主治『头面,五官,咽喉病,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)、期门穴(本穴位当气血归入之门户,故名期门。这是因為十二经络气血的运行,开始由手太阴肺经云门穴,最后流入到足厥阴肝经期门穴。如此循环不尽,週而復始。期门穴表示这是经脉之气週期循环最后注入的门户,故名期门,除了在《百症赋》:项强伤寒,温溜期门主之的记载,鲜有看到别的文献记载,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细细品味,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。
偏正针列却,太渊泻可充列缺头痛以偏正,重泻太渊无不应。(席弘赋)。
列缺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经脉篇》,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,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任脉。有宣肺散邪、通调经脉之功,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;主治落枕、偏头痛此穴治疗偏正头痛数百例,效果甚好,每日针一次,一般1~~~3次即愈。在操作上,我们可以取健側,针尖向肘部斜刺0.5-l寸,针感可下传拇指,上至肘肩。得气后,拇指向后轻微缓慢捻转约1-2分钟,至患者头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,留针15-20分钟。
太渊穴,通调血脉之代表穴位。因为脉会太渊,所以凡是血脉之病,皆可使用太渊来治疗,所以太渊穴对於血管收缩扩张引起的偏头痛有疗效。用太渊、列缺两穴,来稳定血管协调其恢復收缩与扩张的正常功能。其实,笔者更为看重的是原络相伍,且本组穴位的特异性而取的疗效。
风伤项急时,风府意浓浓风伤项急,始求于风府。(通玄指要赋)风邪致颈项强痛取风府。风府穴最容易招致风邪,但治疗和风有关的疾病,也是首选的穴位。,《素问》:风气循府而上,则为脑风。 古人云“少阳头痛,治在风池风府”。该穴为督脉、阳维之会,散风熄风、通关开窍。以治疗神经性头痛见长。针刺时可伏案正座,使头微前倾,项肌放松,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.5~1寸。针尖不可向上,以免刺入枕骨大孔,误伤延髓。可灸。
《卧岩凌效应穴》:风伤项急始求於风府,应在承浆。
承浆头项强头项强,承浆可保。(通玄指要赋)承浆穴近于口,该穴又有镇静镇痛作用。承浆(承浆穴是治疗项强痛《玉龙歌、玉龙赋、胜玉歌、通玄指要歌》的要穴,承浆配风府应用效果尤佳。)为任脉经穴,任脉为阴脉之海。
颈项痛为病在阳,针刺该穴为病在阳取之阴之意,故可治疗口及临近部位的病症。
承浆治疗颈项强痛、运动不利,每用必效。轻者单取承浆即可,重者可配合后溪。或每日针1次,针数日。承浆一穴不仅可用于颈部外伤后的疼痛,而且还可用于治疗落枕及颈椎病有颈部疼痛及运动不利者。
操作:用28号或30号毫针向上或向下斜刺0.3-0.5寸,得气后以捻转为主,小幅度提插为辅,留针15-20分钟。本穴针感以胀痛为主。
承浆可以疏通颈部血行滞涩。对于风寒风湿行成邪束筋络,阳气失去温煦,筋不柔和而致颈项强直,用承浆来治疗确有特效。
头剧丝竹空丝竹空疗头痛不忍。(通玄指要赋)我们在“丝竹透率谷,头风一针同”里已经阐述过丝竹空一穴的原理了,丝竹空穴一般采用横刺(沿皮刺),针入三分即会有效果,针尖宜向外以免刺到眼球,或以三稜针点刺放血。丝竹空穴施以强刺激对于额痛、牙疼难忍效果卓著《百证赋、通玄赋》但神农经里则认为丝竹空穴以三稜针点刺出血对於一切头风、目疾效果更甚於毫针。大家临床不妨一试。
偏正泻列缺偏正头痛泻列缺。(灵:灵光赋)我们在同上偏正针列却,太渊泻可充列缺头痛以偏正,重泻太渊无不应。(席:指席弘赋)列缺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·灵枢·经脉篇》,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,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任脉,列却在古典医学典籍里出现的频率颇高,本人也经常使用,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。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后溪气息通头痛,拟后溪以安然。(通玄指要赋)头为人之首,“诸阳之会”,五脏六腑的气血都上汇于此,若外感诸邪上犯巅顶,清阳之气不得舒展则生头痛。故选穴取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后溪为主穴。
灵枢经杂病篇云「项强不能回顾,取手太阳,不能俯仰.取足太阳」,临床遇有颈项强硬,不能左右转动之症状,取手太阳小肠经兪穴后谿,不能前后抬仰,则取足太阳膀胱经兪穴束骨,均有立竿见影之效,遇有颈项强硬前后左右转动均不利时,则束骨与后谿配合,疗效尤佳。
该穴属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督脉,能调节督脉气血的运行,调诸阳经,使清阳之气得以舒展,从而以恢复脑血管神经正常功能而取效。
扩展~~~~根据头痛的部位循经辨证取穴,率谷穴为足太阳、足少阳之会,主治颞部疼痛角孙穴为足少阳、手少阳、手阳明经之会。率谷透刺角孙穴能增强疏经通络之力;头维穴为足少阳、足阳明、阳维之会,疏通头部之经气;阳白穴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,配以疏通局部气血而止痛。头维透阳白可提高止痛之功。风池穴为足少阳经之腧穴,并为足少阳经和阳维之会,为治风之要穴,能祛风通络止痛,配阿是穴以活血通络,通则不痛。局部透穴可提高针刺的疗效并减轻创伤。起效快且镇痛效果显著。耳者,集脉之所聚也。对于病程较长者,由于久病入血,据“菀陈则除之”之理,用耳背刺络放血,以祛风泻热通络,使邪气随血而泻起到止痛作用。本疗法以远端取穴和局部配穴相结合,具有取穴少、操作简便、止痛快等优点,近期与远期疗效均显著,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种行之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方法。
头晕并目眩,风池指下逢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。(通玄指要赋)同上,在此不再阐述,再提一次:风池穴是治疗各种头痛的主要大穴。对於各种头晕头痛均有显著疗效《胜玉歌、通玄指要赋、玉龙歌、医宗金鉴》;临床上风池配合丝竹空治疗偏头痛,风池配天柱治后头痛效果极佳。
正基于风池穴之清头开窍作用,使风池穴成为治疗偏正头风之特效要穴。对於各种头痛头晕均有显著疗效,ok。
脑晕兼目赤,攒竹泻之成脑晕目赤,泻攒竹以便宜。(通玄指要赋)攒竹穴泄热气通络,明目安神。以此为主,尚可主治一切目疾。对风热痰湿上壅等所致之实证眉痛、头痛(前头痛为主),点刺出血效果为佳。
攒竹对四、五十岁的女子常发生的眉稜骨痛,有特殊疗效。足太阳膀胱经脉的路线是起於目内眥,向上过额,交会於脑顶,其适宜治一切目疾及风热痰湿所引起的脑昏头痛,眉稜骨痛。
另外,据介绍局部针刺可治眼病、头病,麦粒肿、眼睑痉挛、眶上神经痛病者中部分人攒竹穴处皮肤水肿松软凸起,用该穴治疗上述3种疾病皆非常有效。眼睑痉挛及眶上神经痛者放血后症状当即消失,顽固者1-5次后亦收效显著。操作:病人攒竹穴处皮肤水肿松软凸起,用细三棱针点刺后,其血自出,用潮湿棉球或纱布吸收。如皮肤薄者,斜刺后用双手挤压,左手拇、食、中三指持棉球吸收血液,每次放血1-4ml。
伤寒头痛者,外关显奇能伤寒在表并头痛,外关动泻自安然。(兰江赋)外关祛六淫表邪,疏三焦壅热,通经络气滞为三焦经之络穴,并通于阳维脉,具有较好的解表祛风、活络止痛作用。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,与阳维脉相通,而阳维脉起於诸阳会,其病则為苦寒热,故外关穴对感冒寒热往来头痛,或肝胆病,口苦咽干,寒热往来,胸脇痛,或病后余热未尽(除)者,针刺之,於临床上有显著的效果。
头项难回顾,承浆风府声头项强痛难回顾,牙疼并作一般看,先向承奖明补泻,后针风府即时安。(玉龙歌) 无论是承浆还是风府,我们在上面已经说了,在这里就是2穴合用,以强疗效,呵呵。头项强直疼痛,活动受限,有时还并发牙痛,先泻承浆( 足阳明、任脉之会。舒筋活络),再针风府(督脉、阳维之会,散风熄风、通关开窍),这是前后对应取穴法。
疬疮从何治,五里臂臑争五里臂臑,生疬疮而能治。(百症赋)手五里具有理气散结,通经活络作用。 最常用于腹膜炎,颈淋巴结核、甲亢、甲状腺肿大等疾病。和臂臑相伍,是治疗疠疮的要穴。(臂臑穴,清热明目,通经通络。善医颈淋巴结核。)
若是瘿气者,浮白了无痕瘿气须求浮白。(百症赋)瘿气之名出于《医学入门》。又名瘿瘅。是瘿病的一种。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,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,以致气滞、痰凝、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,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。瘿病一名,首见于《诸病源候论·瘿候》 。在中医著作里,又有称为瘿、瘿气、瘿瘤、瘿囊、影袋等名称者。相当於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,甲状腺炎、甲状腺机能亢进症、甲状腺肿瘤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。
浮白穴臨床上较少用到,古人能够想到用它来治疗这种疾病,真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举。
瘿瘤病(即甲状腺肿)应取浮白穴以清热、消炎、 凉血、散结的作用。
头痛有眩晕,百会且相从头痛眩晕百会好。(胜玉歌)百会穴为督脉穴,居巅顶正中,为三阳五会之所,即足太阳、手足少阳,督脉、足厥阴经俱会于此。故百会的治疗作用与这五经有关。厥阴、少阳内属肝胆,肝胆内寄相火,为风木之脏,主风主动(内风),太阳主开,为一身之外藩,多与外有关。据此,百会有祛风熄风的作用,为治风要穴,可用于风病的治疗。如外风引起的头痛头晕等,内风引起的眩晕、癫狂痫证,均取百会治之。
此穴以艾条雀啄灸3-5分钟,每3-5秒雀啄1次,使艾火轻触皮肤来治疗头晕(耳源性、低血压性、血虚性),疗效良好。每日治疗1次,重者隔6-8小时治疗1次,每日治疗2-3次。轻者隔日治疗1次。
注意事项:高血压患者本穴慎用,尤其是雀啄灸法,无针灸经验的病人可能因治疗时情绪紧张而导致血压增高。
内耳眩晕症发现病发时,患者百会穴周围处基本是麻木的,故百会穴处的麻木是该病的特殊阳性反应点,百会穴的知热感程度,是测量病情轻重的客观标准。随着施灸壮数的增加,患者麻木亦随之知痛,头重减轻,眩晕渐止。
选用合适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百会穴上,从炷顶燃烧至无烟为止(此刻最热),医者用右手持压舌板迅速将艾炷压熄,压的力量由轻到重,患者顿觉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的舒服感,一般灸40分钟后,热力已从头皮渗入脑向颈椎放射,眩晕渐止,90分钟,热力可放射上半身,直到全身发热,眩晕即可停止。一般灸至120分钟时为最佳。施术时应1壮1壮施灸,不得间断,如患者有烧灼痛,应鼓励坚持,灸后一般不化脓,不需处理,4-6周灸痂自行脱落,新发自生。灸痂脱落之后,洗头或梳头时勿撞伤处,以免感染。本病应在发作时治疗。
治疗因气血亏虚、脑失奉养所致之眩晕效明显。
此穴放血治疗头痛、美尼尔氏综合征、失眠效果甚好,如感冒发烧头痛,放血后可即愈,其它头痛放血3-5次之后能消失或减轻。美尼尔氏综合征放血3-5次之后症状多能显著减轻或消失。失眠放血3-5次之后,轻者消失,重者减轻:此类病人头顶皮肤多有水肿、增厚、松软、压痛,以左手拇、食二指捏紧皮肤,右手用细三棱针皮厚者直刺,皮薄者由周围向穴位斜刺,针尖不达骨膜,避免弯曲,如血不自出或出不多,用左、右拇、食、中三指从周围1-1.5cm处向针孔挤压,使出血1.5~4ml。
艾灸百会穴治脑震荡后遗症及失眠症亦效佳:针刺后重灸百会穴。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,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-2ml。艾灸20-30分钟。
灸百会对原发性老年性Ⅱ、Ⅲ期高血压(虚证,包括少数虚火证(阴虚阳亢))有近期疗效。
灸有温补、温通之功。督脉总督一身之阳,故灸百会可以行阳气通人一身之脉,从而使脏腑气血相互协调,升降功能恢复,达到降压之目的。百会穴是高血压病的反应点,故血压高时按之必痛,按之不痛灸之不效。夜尿频、面黄、舌淡苔白、脉无力为辨别虚证的重要体征。
乳鹅少商血乳鹅之症少人医,必用金针疾始除,如若少商出血后,即时安稳免灾危。(玉龙歌)乳鹅,指喉核一侧或两侧红肿疼痛,表面见有黄白色脓点的病证。相当于今之扁桃体炎 。少商是手太阴肺经井木穴,井穴具有泻热开窍之功。因此,少商穴可清肺热,利咽喉疗效及其显著。是治疗咽喉肿痛的特效穴,扁桃腺炎,若左边肿则刺右手少商,右肿则刺左手少商。
瘰疬海天朋瘰疬少海天井边。(胜玉歌)瘰疬在现代医学中叫“颈淋巴结结核”,俗称“疡串”、“疬子颈”或“鼠疮”,属于一种慢性的外科疾病。瘰疬多发于幼儿或青少年。
365建站取天井穴。其本身有行气散结,安神通络。又,天井穴是三焦(属火)经子穴(合土),泻之可治疗少阳经之鬱火邪热,凝滞经络所成之瘰疬,故疗效较佳(若能灸之,疗效当更为理想)。
少海穴,理气通络,益心安神。在治疗瘰疬方面。其借助了化痰涎、疏心氣之功,个人以为原作者主要治疗腋部瘰疬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攒竹沿皮刺,可治眉间疼。若并眼昏疾,不避头维锋。眉间疼痛苦难当,攒竹沿皮刺不妨,若是眼昏皆可治,更针头维即安康。(玉龙歌)我们在脑晕兼目赤,攒竹泻之成已经说过攒竹穴了。我们知道它的治疗范围以眉痛、頭痛(前頭痛為主)就可以了,點刺出血效果更佳。
攒竹、头维二穴相配,可以治疗头痛、目痛、眉棱骨痛。攒竹为局部取穴,沿皮刺向鱼腰。这种病还常伴有眼目昏花,配以头维穴治疗。
头维穴能祛风泄火止痛,有清头明目之作用,是治疗目痛头痛偏头痛、正头痛之局部重要取穴之一,可在头维穴局部放血,效果更佳。血管性头痛和妇女经来头痛,其有压痛者,出血即效。
头维虽为治头痛要穴,然其主治范围大体以额头及太阳穴附近之偏头痛为主,可以说在胃经循行范围内之头痛较有效果。治疗额头痛及太阳穴附近之偏头痛,虽说头维穴有效,然若採“头有病而脚上针”的取穴原则,取胃经的“滎穴内庭或兪穴陷谷”,效果当更迅速而显著,或取脾络之公孙,不但对前额痛能迅愈,对目痛亦能发挥疗效。
上述是古典针灸治疗头痛的基本和主要方法。临床上笔者亦喜用太阳诸穴。无论用什么方法,我们的基础是关键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