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1-21 15:59 点击次数:71
图片
清朝医家何书田曰:“文是基础医是楼。” 医,是指中医;文,指的是什么? 近代有人说,中国落后的原因,其一是不重视科学,其二是没有哲学。合起来说,因为没有哲学,所以也就没有科学。 我只能说,没文化真可怕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就是哲学,最牛的也是哲学思想,也可以说文史哲不分家,古代的牛人,文能提笔安天下,武能上马定乾坤。 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 君子,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,也不是空有蛮力的莽夫,而是上马能杀敌,下马能读经的仁人志士。 古代说一个人有文化,不是说知道“回”字有几种写法,而是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才可以称之为有文化。 食古不化,是被人耻笑的。古代的才子,皆是通才。什么是通才?融会贯通,懂了道法,又知道怎么用的人。 文是基础医是楼,此处的文,是指天地人之理,不是之乎者也的华丽词藻。此理为真理。 何谓真理? 比如,中医至高经典《黄帝内经》,它的伟大在于不仅讲了中国文化的精髓——阴阳、五行、气、中庸等哲学概念,而且把这些概念通通落了地,应用到了人身上,并且真实不虚,万世不移。 能把一切无形落于有形,并从有形中诠释了无形的意义,这就是内经给我们现代生活的最大意义,更是真理的光辉所在。 《庄子·齐物论》曰:“六合之外,圣人存而不论;六合之内,圣人论而不议;春秋经世先王之志,圣人议而不辩。” 如同,黑格尔有一句名言:“抽象是哲学的公敌。” 哲学既真理。哲学不是头脑的想象,也不是抽象的逻辑,更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而创造的理论,而是基于真实世界的存在,给出的真实不二的答案。 这就是东西方哲学的最大差别。 西方哲学,缺少了“文”的基础,所以不明天“炁”,也不接地“气”,不识人体之精“氣”,只能研究形而下的“器”,以及器与器之间的“汽”。 究其西方哲学本源,对于有无之间的关系,没有搞清楚,今后也很难弄清楚。这就涉及到了本文的主题:经络是有还是无? 在西方医学眼里,只有血管和神经,哪里会有经络?它们认为,只要是仪器检测不到的,都是不存在的。并把这种认知方法,称之为科学,反之就是不科学。 中医学是一门无中生有的大哲学,“无”虽然看不到,可是透过“有”,就能认识“无”。《外经微言·阴阳颠倒篇》:“至道无形而有形,有形而实无形,无形藏于有形之中,有形化于无形之内,始能形与神全,精与神合。”。因此,经络学是大根大本,是大江大河,是大德大用。 西医说:人是机器。中医说:人是内景。五脏六腑、经脉药性,皆是“美丽山河”内景。所以中医也可以叫作“内景学”,药圣李时珍说,“内景隧道,唯返观者能照察之。” 《医论三十篇》中说:“故治病以理气为先,而用药以通络为主。盖人之经络不通,则传输不捷,药不能尽其功。” 大医徐灵胎说:“不知经络而用药,其失也泛,必无捷效。” 医圣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,是“方书之祖”,该书以六经辨伤寒,以脏腑辨杂病,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。其六经的“经”主要指经络,“六经辨证”的本质就是经络辩证。 什么是经络? 毛以林老师,在其著作《步入中医之门——被淡忘的经络辨证》讲到: 古人“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”“远取诸物,近取诸身”,去推演各种具体事物。医学当然也莫能例外。在古时中国版图上的清、渭、海、湖、汝、渑、淮、漯、江、河、济、漳十二条河流,称之为十二经水。中医学用以比喻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,犹水之在地。《灵枢·经水》云:“经脉十二者,外合于十二经水,而内属于五脏六腑。” 《管子·度地》说都市应沿着经水设计,都市中围绕四周造“落渠之写(泻)”,注入大川。其中的“经”和“落”与经络中的“经”和“络”含义十分相似。经水是纵贯流通到海之川;落渠是横着与经水连络的沟渠。据《说文解字》训释,“经”意为通道,“络”意为连接。而经络学说云大者为经,小者为络,即由此而来。 《灵枢·经水》说十二经水“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,此皆内外相贯,如环无端,人经亦然”,故人体经脉也在体内周流循环不息;十二经水联结九州八方,十二经脉则可内连脏腑,外络肢节;十二经水“受水而行之”,故经脉也相应,“受血而营之”;十二经水可以灌溉大地,滋润万物,那么十二经脉的作用就是流行气血,涵养脏腑、四肢百骸了;十二经水必须通畅,则水不为患,十二经脉气血流行顺畅,则百病不生。 十二经水,每一水都有自己灌溉的区域,这常常叫做流域。十二经脉,每一经气血流注滋养的脏腑组织都有明确的部位,其在肌表滋养的部位称之为皮部,有十二经脉,就有十二皮部。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,称之为十二经筋。 了解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,在大江大河的周围常常有很多湖泊,当大雨降下,江河水猛涨的时候,则江河水流入这些湖泊以减轻河水泛滥;当江河水减少的时候,这些藏于湖泊的蓄水复流入江河,以保持江河的通畅。人体内也有相似的调节系统,那就是奇经八脉。 《难经·二十七难》中说明“奇经”的条文有这样的话:“圣人图设沟渠,通利水道,以备不虞。天雨降下,沟渠溢满,当此之时,霶霈妄行,圣人不能复图也。此络脉满溢,诸经不能复拘也。”由此可见,奇经早已被视为异常出水时调节水量多少的道路。可见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密切联系也源于与河川、湖泽的类比。 总之,经络系统,主要包括十二经脉、十二经别、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,以及奇经八脉。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,是联络脏腑肢节、沟通上下内外、运行气血、协调阴阳、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。经络相贯,如环无端。经络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、病理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,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,不仅对针灸治疗,而且对于各科辨证、处方用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 所以《灵枢·经脉》说:“经脉者,所以决生死,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也。”《医学入门》指出:“医而不知经络,犹人夜行无烛,业者不可不熟。” 老子说: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自然是最大的道,取象比类就是法自然,真实不虚。毛以林老师以自然为例,讲解经络学说,是我查阅的资料之中,最通俗易懂的。 谈及经络,不得不说另一本奇书《内证观察笔记》,作者是无名氏。个人觉得这本书能够公开发行,也算是奇迹。 修道先学医,内景就是内证。 书中有两个观点,特别有意义。 第一,有和无都是有物质基础的。 个人认为,经络就是最好的“有无中间体”。实有还无,似无还有。既能体现道之体,又能实现道之用,可以说是以道为用的典范。 作者在书中讲: 如果想要读懂祖先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文明遗产,先得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看待物质的。这看起来是一个极复杂的事,其实也很简单,就是“有”和“无”两个字。 我们的祖先,把宇宙万物和生命物质,分成有和无两大类。他们观察到的人体,不仅仅有“有”这种物质,更重要的还有一种物质叫“无”。 “有”这样一类物质,平常的肉眼就能观察到。我们每一个人用眼睛和现代的科学仪器能够看到的东西,全是有。 “无”这类物质,需要用“天眼”等进行观察。道家把人体中这种观察无物质的眼晴,也叫作“天目”。天眼和天目这两个名字,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,其中“天”的意思,指这种眼睛主要是用来观察远距离的宇宙、星辰用的,天在这里指宇宙自然,特别是远距离复杂层次的天体、宇宙。“眼”和“目”字,就是指眼睛,是很平常的东西,人体中天生就有。 可以说,对“无”这类物质的观察、研究和探索、利用,就是内证。经络、穴位、大易、藏象、真气等,中医所看到的宇宙和人体,很大程度上都是属于“无”这类物质。你如果以为“无”是什么也没有,就大错特错了。无也是一种特殊的有,只是你用肉眼观察不到罢了。无也是一种特殊的功能。《金刚经》讲“无无也无”。无,是可以用内证方法观察到的东西。 现代科学,已经从很多角度证明了先圣的观点。例如,基因,过去是看不到的。细菌,过去也是看不到的。古代的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,现代的人们用科学仪器观察到了,并从中寻找到很多规律,进行发明创造,为人类造福。所以,有和无这两类物质的概念,是相对的,不是绝对的。只不过基因和细菌,还不是我们祖先所讲的“无”这类物质。 你观察到了,无对你就成了有。观察不到,就是无。在中国古代,有无只是一种按物质观察方法来区别两大类不同物质的基本概念。只不过是物质种类概念,不是哲学概念。有物质和无物质代表着宇宙自然界最根本的两大类物质,也没有什么抽象或者神秘的意思。在中国古代的经典中,老子的《道德经》对有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,对有无的阐释最多。有无也是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的基本和核心的两个物质群体。 中医更多运用的是无一类的物质。所以中医这东西,不好学。因为无是用肉眼看不到的。观察不了无,悟不到无,就不是中医,最起码不是好中医。一个优秀的中医,最基本的功夫,就是对无的认识。 西医总是要把肉眼看不到的东西,转变成用肉眼也能看到的东西。这其实挺好。只不过西医看到的还太少。有和无,也是中医和西医的分界,是中西方文明的分水岭。如果西医把无物质全观察到了,西医也就把现在的自己否定得差不多了。无的物质和有的物质,规律不一样。怎么个不一样?去读老子吧。 对有和无这两类直接有联系的物质,古代人是用生命实践的方法来观察的。有和无两种物质的研究,产生了不同的科学。用肉眼的、外证的方法去观察,产生了西医。内证的、非只用肉眼的观察研究,产生了中医。 内证没有什么神秘的,在中国古代,内证是有志之士为了认识宇宙、生命,为了不断地超越自我、完善道德修养水平,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而经常用的探索、观察和求知方法,是一种修道的工具和方法,而不是目的。 写到这里,补充一句。阳化气,阴成形,中医注重“气”的方面比较多,而西医注重“形”的方面比较多。如果想要形神兼备,我想不是“中西医结合”这么简单。真正的结合,是有机的结合;道法术器,理法方药;以中为道,以无御有,是正途。 第二个观点:道德产生于五藏之中。 这个观点让我很震撼。 作者在书中讲: 我的老师口传心授和我所内证到的主要内容,包括三个方面。 第一是关于道德,关于仁义礼智信。我们的祖先深信,道德的根本是天道在人体中所发生的作用,生命就是道德,没有道德,生存没有意义。没有道德的生存方式,不是中华文明的选择。有道德,文明才能生存,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,才能最后胜利,才有和谐。《黄帝内经》讲,宇宙凝聚在人体和人的生命中的东西,就是道德。 最直接的一点,中医内证认为,人的生命,本身包含着道德。人的五藏六腑能够产生道德。不道德就是真病。 第二部分内容,是关于宇宙自然的知识体系。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描绘了另外一种宇宙,另外一种宇宙和生命的关系。拿我们祖先从原始社会传承下来的关于宇宙自然的知识体系,来和当代科学的知识体系对比会发现,在很大意义上,人类的进步,很小很慢。讲述者不是否定人类文明在近8000年来的伟大进步,只是两相对照,觉得进步太小。距离8000年前我们祖先的期待,还差得太远。读者读完后可自己思考这个事。所以我们中国人得努力。 第三个内容,是关于人。其实最重要的内容,就是关于人,关于人类的历史,关于生命的奥秘,关于人体的知识。我们的祖先下了如此大功夫,从原始社会让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,所要传承的关于人类生命的内容是什么? 我的老师讲,我们祖先传承的生命知识,一是我是谁,二是人类和我是从哪来的,三是人类要到哪去。还有,我们的父母为什么要生下我们,生命的真实面目是什么,等等。这些知识,在中国古代,是老师口传心授、学生各自内证的。而在现代世界,则是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。 道德产生于人体的五藏之中。《礼记》讲,若木性仁,金性义,火性礼,水性智,土性信,五常之行也。五行就是五种道德。道德也是物质的基本属性。 我们的祖先认为,失德本身就是大病。如果失德,得到的也就失去了,比什么也没有更槽糕。图片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站群论坛 作者的这两个观点,“有无之分”和“五行即五德”,让人耳目一新,深思有得。 夏朝鼎铭记载:“德者,得也。”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,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大道甚夷,而人好径,以得而失德,病之源也。 经络者,有也无也。 信之生妙有,不信也非无。宁可架上药有尘,但愿世间人无病。若念净土既在尘,本无所住生其心。 文是基础医是楼, 经络无言九重九。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